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13 10:02
□ 劉文亞
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:“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,提升社會治理效能,建設人人有責、人人盡責、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。”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,其治理效能的提升直接關系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。近年來,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成為各地探索的重要模式。
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時代價值
提升治理效能,回應人民需求。
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,有效破解了傳統治理中“碎片化”和“分散化”的難題。通過“嵌入式共治”,可以實現黨建工作與社區治理的深度融合,提升居民滿意度。社區通過“互嵌融合”模式,基層黨組織能夠快速響應居民需求。例如,在公共衛生事件或環境整治中,多元主體的協同共治大幅提升了問題解決效率。這種治理模式不僅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,還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。
強化黨的領導,鞏固執政根基。
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設,進一步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。社區通過黨員中心戶和黨群連心活動,將群眾緊密團結在黨組織周圍。黨建引領社區治理,不僅鞏固了黨的執政根基,還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。在社區,基層黨組織通過資源整合和價值引領,重塑了權威地位。例如,部分社區通過黨建項目與公益組織合作,為居民提供精準服務,贏得了廣泛支持。這種“以服務換信任”的模式,為黨在基層的長期執政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推動社會和諧,助力國家治理現代化。
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設,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微觀實踐。社區通過多元主體共治,實現了社區秩序與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成功實踐,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基層樣本。黨建引領下的社區共同體協同治理,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,促進了社會和諧。這種治理模式不僅提升了社區韌性,還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貢獻了力量。
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路徑
組織嵌入:筑牢治理根基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。”通過“嵌入式共治”,將黨建工作深度嵌入社區社會網絡,構建以社區黨委為核心的組織體系。這種組織嵌入不僅夯實了治理基礎,還強化了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資源整合能力。在社區治理中,基層黨組織通過“互嵌融合”模式,打破傳統行政壁壘,搭建平等合作的治理架構,將黨政資源與社會資源有效整合,形成“一核多元”的治理格局。這種模式既避免了“政府失靈”,又激發了社會組織的活力,實現了治理效能的提升。
平臺引領:激發自治活力。
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設離不開居民的主體參與。通過搭建黨群服務中心和社區自組織孵化平臺,培育社區自組織,覆蓋為民服務、公益慈善、文體活動等多個領域。這些自組織成為聯結行政力量與基層群眾的紐帶,推動居民從“被動管理”向“主動治理”轉變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:“要發揮社會組織作用,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、居民自治良性互動。”在社區,基層黨組織通過“互聯網+黨建”模式,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參與平臺,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對接居民需求。這種平臺化治理模式,不僅提升了居民的參與感,還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。
價值融合:培育公共精神。
社區治理共同體的核心在于價值共識。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,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居民日常生活。這種文化浸潤有效塑造了居民的公共精神,增強了社區認同感。在社區,基層黨組織通過協商民主機制,引導多元主體圍繞公共問題展開討論。例如,通過議事會、聽證會等形式,協調業主、物業和社會組織的關系,實現利益共享和矛盾化解。這種價值融合不僅提升了治理的包容性,還推動了社區從“管理”向“治理”的深刻轉變。
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,是新時代基層治理的創新探索。只有堅持黨的領導,激發居民參與,培育公共精神,才能實現社區治理從“管理”到“治理”的質的飛躍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,我們要持續推進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,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注入不竭動力。
(作者單位:中共鄄城縣委黨校)